在明朝灭亡后,崇祯作为亡国之君,却没有受到太多的批判。当时人们都认为大明气数已尽,其罪不在崇祯。甚至清朝在追谥崇祯的时候,也将崇祯的庙号定为“明思宗”,由此可见崇祯还是很得民心的。另外在崇祯帝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间,明朝先后遭遇了大荒,大旱,瘟疫和蝗灾。所以人们认为明亡之罪不在崇祯。
但实际上崇祯也是贤明之君,他执政的某些手段,最终使得明朝走向了覆灭。
魏忠贤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最器重的人,在天启年间,魏忠贤大权独揽,朝野内阉党四布。后来,明熹宗病危。在弥留之际,对崇祯皇帝朱由检说道“忠贤恪谨忠贞,可计大事”。这并非是朱由校对魏忠贤的保护,而是魏忠贤其人能堪其用。
诚然,魏忠贤是一个狠心的人,他为了铲除异己,曾残忍歹毒的迫害了东林党,同时广结党羽,成为了朝中势力最大的人。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,一场的果断和坚决,尤其是在维护大局,赏罚分明,和知人善任等关键问题上。
在天启年间,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,而朝廷的掌舵人魏忠贤不计前嫌的人用了熊廷弼。甚至违心的推荐了政敌孙承宗,但正是这些人,守住了山海关防线。因此在这段时间,国内政治形势良好,辽东局势也比较平稳,甚至在孙承宗“辽人守辽土”的策略下,明朝还拿回了一些关外的失地。
在崇祯皇帝登基后,政局突然开始恶化,国内灾荒四起,民不聊生。于是一些农民开始作乱造反。而关外的满清八旗也开始蠢蠢欲动,在这种局面下,明朝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有威望的人,让这个人来稳定证据,发号施令,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魏忠贤。
但崇祯皇帝为了转移国内矛盾,开始大肆屠戮阉党,当时一些迫于形势投靠阉党的大臣也遭到了崇祯的清算。在魏忠贤身死,阉党倒台之后。朝廷百官群龙无首,直接开始内斗。这几帮人斗来斗去也没能解决问题,反倒当误了时机。
在明亡的前五天,崇祯的贴身太监曹正淳曾对崇祯说道:“忠贤若在,时事必不至此”,崇祯帝才幡然醒悟。
相关评论
评论